原标题:新媒体最重要的三件事:分享,分享,还是分享

新媒体需要关注的三件最重要的事:

分享,分享,还是分享。

每次与在媒体朋友聊天时,媒体的现状与未来总是离不开的话题,看衰者居多,对未来出路的不确定也居多。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也在逐渐离开这个行业。最近与一位不在媒体工作的朋友的交谈,总算让我意识到为什么当前的大多数媒体都走偏了。其实新媒体的出路就在那里,但大家都视而不见。

如果做新媒体只需要关心一件最重要的事,那就是:

分享

如果做新媒体需要关心三件最重要的事,那就是:

分享,分享,还是分享。

请原谅我反复重复,它太重要了,在这个喧嚣的媒体环境里,我得多强调几遍大家才能意识到。

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正冲击着一切,而媒体行业是被冲击得最早也是最厉害的一个行业之一,同时,媒体正在经历着好几波的冲击,这是让传统人无所适从的原因所在。

媒体经历的先进波冲击,来自以Google和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。 Google出现之前,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信息高墙之下,你的信息环境决定了你只能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;在Google之后,你几乎可以在几秒之内找到任何你想要的信息。这时候,内容阅读的主动权更多倾斜到读者手中:ta不再受限于自己所处环境的信息渠道,先进次有权选择全世界的内容来为自己的喜好服务。

这样的变化,对平面媒体是一次大的冲击。平面媒体的内容制作是线性地、规整的。头版和二版、第八版及第二十版放什么样的内容,都有明确的设定。搜索引擎的出现,打破了这个平面媒体制作的逻辑。在中国出现门户网站之后,则更加剧了这一现象:门户首页的每一篇文章,都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媒体。在搜索引擎中排第几以及是否能在门户首页/频道页占据一个位置,决定了一篇文章的影响力。

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越来越占据主流之后,如果头版文章不被选用,媒体所预期希望它所能产生的影响力也随之消解。在搜索引擎和门户时代,有影响力的文章需要被搜索引擎检索到、并排在一个好位置,以及被门户网站推上一个好的位置。

这个时代对媒体是非常非常残酷的,在中国的话,除了主流搜索引擎,门户加起来就五个,渠道资源非常集中。这是媒体经历的先进波冲击,这个标准的改变一开始影响的是内容的制作,但过了十几年才影响到内容的生存——从2013、2014年开始,很多先进的平面媒体才开始感受到了广告收入的大幅下滑,2010、2011年左右甚至还达到广告收入高峰,而这个时间点恰巧是新浪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开始流行。

媒体经历的第二波冲击,就是社交网站 。在美国是Facebook,在国内2010-2013是新浪微博、2014以后是微信朋友圈。为简化描述,这里只谈Facebook与微信朋友圈。

Facebook与微信朋友圈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内容分发引擎。三个月前我曾写过,媒体内容必须免费,它与社交网络是一种共生关系:在Facebook和微信朋友圈看朋友每天晒吃了什么、去了什么地方玩,视野是极为有限的,你只知道你身边的人发生了什么。

作为一个社会人,人们还有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行业的需求,那么媒体内容很适合放在社交网络上,了解自己朋友的小世界的同时,还可以了解大世界,这是从用户价值角度的阐释。

从企业价值角度来看,优质内容可以为社交网络提高粘性,增加DAU(日活跃用户数)与平均停留时间,对了,社交网站们还可以在内容中推销广告——这已经是Facebook最重要的收入来源。

社交网站的流行,这对微信公号以外的媒体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媒体内容制作、内容分发及商业模式这三个核心环节的第二次推倒重建。新的标准不再是搜索引擎和门户的位置,新的标准变成了:你制作的内容能不能被用户分享。你制作的内容能否被分享不是简单换一个标题,用流行热词或推送到微信公号就可以解决的,你制作的内容能否被分享一系列的事情的重构:

  1. 你是否有监测热门内容的能力,这不是编辑和作者们刷刷自己的朋友圈就能解决的,而是你有没有监测正在流行的内容的能力以及预判内容流行的趋势;

  2. 如何不断优化内容。每一个标题都可以有两种甚至五种写法,怎么判断标题中放上哪个关键词更容易引发流行?

  3. 内容分发与商业模式,又该如何调整?

BuzzFeed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案例,它的模式解答了90%的疑问。

当前国内的新媒体们基本上还是大量依赖内容编辑模式,大量依赖内容编辑能保证内容质量和基本的话题性,但远远没到能被分享的程度。热门内容判断,机器的效果更好。BuzzFeed早期较先上线的一个产品是BuzzBot,专门用来监测和判断网络上的热门内容,当你知道什么样的内容能被传播,再立即制作能被传播的内容。

优化内容一直是一件非常难统一标准的事情,过去基本上依靠编辑的主观判断。每个编辑对好内容都有不一样的标准,整个公司标准不一致,无法形成合力,也很难“产品化”。国内很多媒体/新媒体都意识到内容需要产品化,但至今没有看到谁对“产品化”做出一个技术上的定义。一个人物访谈栏目算是一个产品吗?一个定位与互联网行业报道的科技博客是一个产品吗?还是一个新闻客户端是一个内容产品?仔细分析下来真挺痛苦的。

但有一个办法可以快速和简单去验证。那就是当你不知道一个产品是否能被用户(市场)接受的时候,开发一个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,即最简可行产品)是试错的投入产出比最低的方式。那么什么是内容产品的MVP?——在我看来,就是一篇文章。每一篇文章,它都代表了一个迷你功能,能打动特定的读者。

每一篇文章,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制作同类文章的包括话题选择、标题中用哪个关键词、导语怎么写、内容形式怎么展示、以及篇幅多长在内的多个影响文章是否被打开、被阅读、被分享各个环节如何进行改进,收集了用户反馈,以及建立了做出改进建议的最基本的模型。

今天的媒体,有哪家会这么去做产品设计和产品迭代?BuzzFeed一定程度上在做这个工作。每一篇文章,他们都可以发布两个标题去做A/B测试,A/B测试完之后,依靠数据就可以知道哪个关键词更容易击中用户痛点。优化内容不再凭编辑的主观标准,一切数据说话。

内容分发在这时候就变得简单了。当你以能被分享的标准去制作内容的时候,分发途径显然易见:依靠社交网络。在国外是Facebook,在国内就是微信朋友圈。以能被朋友圈分享为先进标准。BuzzFeed有超过50%的流量来自Facebook。

张小龙曾披露过用户在微信上阅读内容的偏好:

80%通过朋友圈阅读内容,20%去订阅号挑内容阅读。

所以如果现在做微信运营的先进个指标还只是看微信粉丝增长,而不是看分享人数的话,关注的指标就完全错了。因为通过分享决定了你80%的影响力。

写到这里,依靠分享制作和分发内容的媒体的商业模式也变得很自然而然:

原生广告

我们先来看看Facebook的商业模式。Facebook 90%以上收入来自广告,目前Facebook的广告形式有三种:

  • PC页面右侧的广告栏

  • PC信息流广告

  • 移动端信息流广告。

移动端只有信息流广告,这部分收入在Facebook总广告收入占比已经超过66%,再加上PC端信息流广告,保守估计也能达到80%以上。Facebook的移动端信息流广告还有一个特点:

点击率要比PC端高出187%,而点击成本却低了22%,广告单价也要更高。

桑德伯格对移动端信息流广告单价更高的解释是:用户的互动性更高。 能被分享的文章,本身是具备互动性的——分享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行为。在以分享为标准的媒体平台,具备了已被验证可行的商业价值。

短短十几年面对两波大的冲击,身处媒体行业当中不难受是不可能的。但与很多人的悲观和看衰所不同的是,在我眼里媒体有大爆发的可能。新浪通过门户的方式,奠定了中国互联网媒体的产品原型,但在今天它的生产力已经落后了。新的生产力的出现,往往能比旧的生产力产生10x(10倍)的效果,这在BuzzFeed身上已经发生了。去掉制作严肃新闻的内容团队,BuzzFeed制作清单体的内容团队为50人,目前BuzzFeed估值为8.5亿美金;新浪门户的内容团队超过1000人(就算1000好了),市值为24亿美金。也就是说,BuzzFeed通过相当于新浪门户1/20的内容制作人数,达到了新浪1/3的公司估值。生产力已达到接近10x的提升。

雷军说,他做小米唯一搞错的地方是,一开始以为小米是一个百亿美金的生意,后来才意识到原来是千亿美金的生意,创业时少估计了一个零。这其实代表了,顺势而为本身就是多一个零的生意。放在媒体,这个“势”就是“分享”。分享等于10倍生产力。

更多资讯关注巨推传媒:http://www.jutui360.com/list-8/ 联系电话:400-606-5558 qq/微信:shijianyingxiao8